【远荣智能•头条】“人机协作”从概念到趋势的解析(六):中国制造业协作机器人应用一览
如今,笨拙、昂贵的机器人很难满足工业自动化的需求,顺应市场,轻便、灵活、敏捷、低噪音、低功耗、安全的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旨在引导或辅助人类实现特定作业任务,从而降低人类劳动负担。同时,协作机器人能显著改善当今生产装配的困境,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产品定制化的需求。
协作机器人在国际智能化工厂已开始应用,但在中国市场的应用还较少。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机器人产业的进程中,协作机器人将占据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为协作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协作机器人在中国还得不到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哪些方面?
协作机器人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很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而且很多大型公司的工厂都设立在中国。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包括3C、汽车配件、食品生产、玻璃生产等小负载产业,但在中国应用还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内外对协作机器人概念的认知程度不同。相比之下,欧美市场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因为在机器人选择上,欧美国家会更加注重考虑安全,因此协作机器人在欧美市场推广的余地和机会就非常大。
而在中国推广的情况则不同,中国市场会更多追求生产效率,会更强调机器人的高速度。而协作机器人要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在速度上没有办法和传统机器人进行竞争。
其次,产线部署不易更改。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在观念上不易调节,部署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线很难更改。
加上,面对招工难和成本压力,中国工厂一般不强求百分之百的自动化,也不追求人和机器分工合作。在业内人士看来,所谓中国式人机协作是在一条生产线上或是一个生产组织里面,一部分工作用机器人替代,“因为中国一般的工厂自动化是为了解决生产难题”。
再次,公众的认识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时间的沉淀形成对协作机器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最后,技术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瑞森可机器人执行董事曾海军曾表示,国内外在协作机器人的技术上有7年差距,国外从创立到研发再到应用,经历了20几年的时间,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地认为国内只需一两年时间就能从研发跨越到应用,这是不现实的。
总而言之,受制于应用方案的成熟度及较高的投入成本,协作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用户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中国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
国内外协作机器人在开拓中国市场过程中的难点各有什么不同?
国外协作机器人厂商在开拓中国市场时主要面临的是本土化、应用场景的创新、价格等问题。
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本土化问题,优傲机器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苏璧凯也曾指出,作为国外的企业,我们需要学习和突破的就是怎样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未来考虑产品在国外(丹麦)生产,在国内总装,这是迎合了市场、客户的需求。
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地域布局上,优傲机器人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首家分公司,即上海优傲,并计划在中国开设更多的办事处,利用中国的应用需求反过来倒逼和刺激产品的开发。
此外,美国Rethink Robotics也与湖南瑞森可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
针对人机协作机器人的特性,对于人机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创新,ABB机器人与应用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邓奇表示,人机协作应该先考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式,这些领域也许不是传统机器人已经占领的领域,或者说已经大规模使用传统机器人的领域,而可能是一些不需要快速机器人、也不需要大负载机器人的领域,以此开拓新的应用市场。
除此之外,国外协作机器人的价格高也是导致协作机器人目前还不能在市场上进行普及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欧洲企业有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经营理念,跟中国企业不同的是,作为后起之秀的协作机器人,他们不肯牺牲品质来降低机器人的价格,导致推广比较困难。
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在开拓本土市场时主要面临的是人才、零部件、安全性等问题。
简言之,对于国内的本土化协作机器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应用和市场开拓,更主要的是研发问题。
从对国内协作机器人厂商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研发团队、生产团队,人才都非常缺乏。机器人行业是一个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单独掌握某几个技术是很难将机器人整机做好的,所以要求的是团队合作。
同时,国内做高端机械臂的企业数量不多,随着创业潮的兴起,人们积极投入于创业,导致工人难招,很难组织起来一个理想的团队。
此外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机器人零部件的问题,实际上,传统三大核心零部件,比如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和减速机,在国产传统的机器人领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协作机器人比传统的机器人对零部件的要求更高,甚至有些零部件是传统的机器人没有的,比如直流伺服电机、中空编码器等等。
最后,国产协作机器人在安全性上存在问题。国外的协作机器人如优傲和ABB等都表示能够在安全性上保证符合标准,但国内的安全标准很少,加上国内机器人厂商和应用客户对机器人的安全问题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国内协作机器人在安全性技术上比较缺乏。并且,国内做安全事务的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航天、军事、自动化仪表等行业,而在机器人领域的比较少。
实现协作机器人在市场的大规模应用,取决于哪些点?
要实现协作机器人在市场的大规模应用,大致取决于以下三点。
第一,技术的成熟度。所谓“十年磨一剑”,协作机器人的先锋企业在这一两年内有望引爆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基点,促使应用呈大规模井喷式增长。
第二,价格体系。国外协作机器人企业的策略已逐渐从“在国外生产,再出口到中国销售”转变为“直接在中国生产机器人,并向全世界供应”。此举旨在节约销售成本,促进协作机器人的应用普及。
第三,经济发展整体环境。国家政府、工信部、发改委等政策支持对推动企业对协作机器人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
未来,协作机器人在中国市场应用的展望
当前,随着智造转型需求的日益旺盛,协作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战火越烧越旺。
各大外资厂商均开始布局协作机器人,不少国产厂商也积极布局协作机器人,如新松、大族电机、遨博等。
未来,协作机器人将用到很多先进技术,其中包括机器视觉技术,这将有助于国内企业切入机器人产业上游环节,提升附加值。
随着开源算法软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协作机器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届时其市场接受度也将随着提高。
另外,工业4.0时代大趋势下,智慧工厂里的生产线柔性化程度更高,机器人需要与人协同共享一个工作空间。
因此,人机协作机器人的一些特性,比如小型、轻量化,易于操作、高度集成功能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弥补速度上的不足,不但更能适应业内对机器人柔性化和感知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而且把人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机器人的力量、耐久性和动作的准确性结合起来,为生产装配环节带来模式创新,这让中国的企业看到了“摆脱跟随者角色”的机遇。
综上所述,协作机器人有望成为机器人领域下一个增长点,中国企业可好好把握,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2017高工机器人全国巡回研讨会”